文翁生平簡介
文翁(公元前187~前110),名黨,字仲翁,公學始祖,廬江舒縣(今安徽舒城縣)人,西漢循吏。
漢景帝末年為蜀郡守,開湔江口,灌溉繁縣農田1700頃,發(fā)展水利事業(yè)和農業(yè)生產。同時建立學校,興辦教育,選送蜀郡俊秀之士張叔等18人去京師從博士學習,歸屬后教授生徒。公元前141年在成都城南建文學精舍講堂,入學者免除徭役,成績優(yōu)良者為群郡縣吏。
漢景帝末年為蜀郡守,興教育、舉賢能、修水利,政績卓著。為了紀念文翁,元始4年,平帝詔建祠于石室(即現(xiàn)在成都文翁石室舊址)以祀文翁。成都多地建有文翁祠。
廬江縣建鄉(xiāng)賢祠(移建后易名忠義祠),首立文翁崇祀,以啟后賢;舒城縣將原文沖小學改名為文翁小學,原楓香樹中學改名為文翁中學。生平經歷
文翁,西漢廬江郡舒縣人。年少好學,通曉《春秋》,擔任郡縣小官吏時被考察提拔。漢景帝后期,擔任蜀郡守,仁愛并喜歡教導感化。見蜀地的民風野蠻落后,文翁就打算誘導教化,加以改進。于是就選出張叔等十多個聰敏有才華郡縣小官吏,親自告誡勉勵,遣送(他們)到京城,就學于太學中的博士,有的學習法規(guī)法令。
減少郡守府中開支,購買蜀刀、蜀布等蜀地特產物品,委托考使送給太學中的博士。幾年后,這些蜀地青年都學成歸來,文翁讓他們擔任要職,按順序考察提拔,(他們中)有的成為了郡守刺史。
在成都市中修建學宮(公立學校),把條件差的縣的青年學生招收為學宮弟子,免除他們的徭役,把學問高的學宮弟子用來增補郡縣官員的空缺,學問稍次的擔任孝弟力田
(一種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職)。經常選出一些學宮中的青少年在自己身邊做事。每次到各縣巡查時,更是從學宮的學生中選一些通曉經書、品行端正的一起去,讓他們宣傳教化的法令,在官府中出出入入。各縣的官民見到了都以為很榮耀,搶著成為學宮弟子,有錢人甚至花錢以求能成為學宮弟子。
因此,蜀地的民風得到極大的教化,蜀地到京城求學的人數(shù)和齊魯之地的一樣多。到漢武帝時,命令全國的郡縣都設立學宮,有學宮從文翁開始創(chuàng)立這種說法。
文翁在蜀地逝世,(蜀地的)官民為他建蓋祠堂,每年祭祀不斷。巴蜀地區(qū)愛好文雅(風氣),是文翁進行教化(的功勞啊)。史書記載
《漢書循吏傳》
漢初四川成都一帶為邊陲。文翁治蜀首重教育,選派小吏至長安,受業(yè)博士,或學律令,結業(yè)回歸,擇優(yōu)“為右職,次舉官至郡守刺史者”;在成都興“石室”,辦地方“官學”,招下縣子弟入學,入學者免除徭役,以成績優(yōu)良者補郡縣吏,促進當?shù)匚幕陌l(fā)展。班固在《漢書》中評論說:“至今巴蜀好文雅,文翁之化也”。
據《都江堰水利述要》記載:文翁在任職期間,帶領人民“穿湔江,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頃”,是第一個擴大都江堰灌區(qū)的官員。由于注重興修水利,發(fā)展農業(yè),使蜀郡出現(xiàn)了“世平道治,民物阜康”的局面。
世界之最 m.140401.com原創(chuàng)不易,請大佬高抬貴手!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(fā)表,未經許可,不得轉載。